2006/9/24
11世紀時
早期落腳於布拉格城堡四周的移民
逐漸擴展到伏爾塔瓦河右岸
就是現在的布拉格舊城區
當時許多屋舍與教堂毫無章法地在廣場周圍興建
形成現在不規則的街道景象
基本上布拉格分成
城堡區'小區'舊城區'猶太區'新城區五個區
我們也大約依著分區探索
今天就是要在舊城區鑽來鑽去
從火藥塔一直延伸到舊城廣場與卡爾大橋的卡爾街
是波希米亞國王加冕時的皇家大道一部分
狹窄的中世紀街道保存許多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建築
這窗口旁裝飾著做工精緻的聖人雕飾的巴洛克建築是"金井屋"
當初屋主為了感謝聖人守護讓他們躲過瘟疫
雇請了雕刻家為門面雕飾巴洛克式的聖人雕像
那為何叫金井屋呢?
傳說是建築內有一口水質良好的井,
而人們相信是因為井中藏有黃金才會讓水質這麼棒
這樣的巷弄有很多有趣味可尋喔!
捷克地處歐洲內陸,
在沒有保鮮設備的年代,
除了價格高的醃製海水魚外,
人們只能吃新鮮淡水魚
其中又以繁殖力強且肉質多的鯉魚最受捷克人喜歡
他們相信多吃牠有益於延年益壽
聽說聖誕夜時會他們的團圓大餐就會有這道
舊城區的小廣場
這邊原是古時的羅馬式民宅區
廣場中有座17世紀打造的鍛鐵窗花柵欄小汲警
這精美的文藝復興式建築是羅特屋(Dum U Rotta)
原是建於13世紀的羅馬式石造屋
房子17世紀初重建,融合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風格
1855年時有對夫婦買下, 他們用妻子的名字Marie Rott
將房子更名為Dum U Rotta
牆上的精緻壁畫是出自畫家尼古拉斯'阿列斯之手
從10世紀開始到21世紀舊城廣場一直是布拉格的心臟
為此區主要的集散中心
一到舊城廣場目光就會被有80公尺高尖塔的提恩教堂吸引
早期曾是羅馬式教堂的提恩教堂
在1365年增建為哥德式教堂
15世紀初到1620年間是布拉格胡斯教會主要聚集地
在提恩教堂左邊的石鐘之屋
其房子一角有個石鐘,是中世紀城市宮殿的標誌
圍繞著廣場那色彩繽紛的迷人建築
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黃色系那棟建築是
目前政府的商務部門
正門上方還有傳神的救火員的雕像,
是1898年建築師波利卡(Osvald Polivka)
以新藝術風格為布拉格堡保險公司建造的
南面最吸引人的斯托雷胡夫之屋
中央牆面彩繪是19世紀末出自阿列斯所繪的
"聖溫塞斯拉斯馬上英姿"
右上方有隻鳥盤繞高樹飛行象徵國家自由
馬蹄下蜷曲著茂盛藤葉
並繪有代表波西米亞的老鷹和獅子標誌
試圖爬上樹的龍象徵著國家獨立的敵人
占地1,7公頃的舊城廣場
中央佇立著胡斯紀念碑
胡斯曾是卡爾大學校長
是一位虔誠的教徒,
有感於羅馬教廷腐敗
決定提倡宗教改革並回歸教本
當時聽他講道的教徒日益增加
教廷怕胡斯的言論形成一股不利教廷的力量
於是指控胡斯是惑亂人心異教徒
在1415年7月6日將胡斯處以火刑
而後又將他的骨灰撒入萊茵河畔
因而引發了四年後的胡斯戰爭
為了紀念他因倡導宗教改革而犧牲
在胡斯殉教500週年時在布拉格舊城廣場建立了這紀念碑
除了中央有胡斯雕像
一旁圍繞著團結的'新教徒
還有一位母親抱著嬰兒象徵民族復興
舊城市政廳是1338盧森堡家族的約翰王同意設立城鎮議會後而建立的
鼎鼎有名的天文鐘
是1410年由皇家鐘錶匠尼古拉斯打造的發條式時鐘
1490年由製鐘大師Hanus重修
(還有個殘忍的傳說,
聽說當時市議員們唯恐Hanus再幫別人製造相似的傑作,
於是弄瞎他的雙眼)
之後大鐘又重修幾次
現在所呈現的機械結構
則是1552~1572年間由泰伯斯蓋完成的
每到整點時刻最上頭的兩扇小門小門會打開,
耶穌的十二個門徒會輪流繞行
繞畢後代表生命的金雞鳴叫
中間的天文鐘最外圈以阿拉伯數字代表老捷克一天24小時
往內一圈是以羅馬數字將晝夜各分成12小時
(鐘面藍色部分代表白天, 巴比倫時代認為白晝為12小時)
最內圈則是十二星座的代表標誌
金色小太陽則指向目前太陽正落在哪個星座
天文鐘右方有象徵死亡的骷髏,右手拉繩索,左執沙漏
骷髏旁是代表墮落的土耳其人
左邊拿鏡子的是代表虛榮的人類
即拿著錢袋代表貪婪的守財奴
時鐘下方式月曆鐘
最外圈是代表老捷克十二個月份的節氣
往內是12星座圖
正中央則是舊城城徽
在舊城廣場還有棟吸引人目光的建築
分鐘之屋
1889~1896年作家卡夫卡與家人也曾經住過這裡喔!
1712年時曾做藥局使用,而後又經營菸草商行
因為菸草是非常"細微nadrobno"的東西
單字minuciozni就是指非常微小的
而這字演變成:U Minuty就是一分鐘
所以叫分鐘之屋
(ㄟ就聽聽吧 !古時候的人就是靠一些特徵幫房子取名的嘛!)
重點是這描述聖經人物(亞當與夏娃)與希臘神話(酒神)的
精緻黑白泥刮畫真的是藝術傑作
聖尼古拉教堂
隨意走走
進入了提恩教堂後面的提恩庭園
這原是貿易時期的倉庫,存放交易後商品
1996年改建成這鬧中取靜的庭院
每家店都好美
其中有餐廳'咖啡廳'木製玩具店及
捷克重要的波丹尼布拉格總店
當時我們只是好愛這個庭院
即使在布拉格這樣美麗的城市,
它還是有種脫俗的美
沒想購買太多東西
只想靜靜待在這空間
對了!
因為要去布拉格車站我們又到地鐵站Mustek
記得初到布拉格時被這手扶梯嚇到
提著大行李,
上這又陡又急的手扶梯真是恐怖
想到離開布拉格那天要搭手扶梯往下
還真是令人擔心
這裝置藝術嚇人吧 !
留在布拉格的最後一個早上
終於來到"火藥塔"
早在11世紀舊城興建13座城門時這就是其中之一
1475年時維拉迪斯拉夫二世奠下新塔的基石
原是波希米亞國王加冕遊行的通橋
後來在1485年國王選擇布拉格城堡為住所
就中斷建造了
17世紀這裡作為儲存軍火之用, 而有火藥塔之名
火藥塔旁的市政大廳
市政會館起源於1383年國王瓦次拉夫四世時期
他在這裡建造了皇家住所
15世紀成為大主教神學院
後來也曾當軍營'軍事學校使用
1905~1911年經過重建成布拉格新市政大樓
1994~1997年再翻修 融合了新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與新藝術風格
入口處上方有一陽台,
頂牆鑲嵌著半圓形馬賽克壁畫
"向布拉格致敬"
上面的題詞寫著:
布拉格,抵制所有如同風暴的時間與憤怒!
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在此陽台宣布獨立
為歷史寫下新頁
建築內有知名的史麥塔納廳
是每年的布拉格之春音樂會的重要場地之一
1378年卡爾四世強盛的統治下
布拉格居民逐漸增加
為解決過度壅擠的人口與居住問題
卡爾四世精心規劃開發新市區
新城區創建後發展了相關廣場:馬市現今新城廣場'牛市現今卡爾廣場'草市
道路規劃上也極具規模與長遠發展性
使布拉格成為歐洲第三大城市
19世紀晚期新城大部分建築都拆除並整體重建
現今新城廣場
也是19世紀才更名為瓦茨拉夫廣場
這長750公尺'寬60公尺的長方型廣場
在20世紀的捷克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例如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慶祝獨立建國大遊行
1939納粹德軍入侵在此閱兵
1968年震驚世界的"布拉格之春'改革事件,
蘇聯以戰車入侵鎮壓捷克的改革運動,引起民眾抗爭
而1989年促使共黨垮台,捷克邁向民主國家的絲絨革命
都是發生在這個廣場的
現在瓦茨拉夫廣場四周多為飯店與餐廳
四周建築大都是20世紀初重建的
新藝術風格的"歐洲飯店"雖有點舊了
但依舊保留了黃金時代的面貌
旁邊的Meran Hotel
也是新藝術風格代表建築之一喔!
由威赫勒所設計的威赫勒之屋則
採新文藝復興形式
用多彩的石膏刮畫繪飾
難怪人家稱布拉格是"露天建築博物館"
不論哥德式'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或
新藝術風格都集結在此等你去探索
只是記得
多留點時間慢慢體驗他的精美
他的浪漫
來到布拉格火車總站
又是一個充分表現新藝術風格的建築
在這邊喝杯咖啡
為我們的布拉格畫下完美句點